找找成语大全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高一读后感1100字 清塘荷韵读后感

位置:找找成语大全 > 作文大全> 高一作文的作文大全 > 高一读后感1100字 清塘荷韵读后感

高一读后感1100字 清塘荷韵读后感

拜读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不禁被文中优美的言词,深刻的思想所折服。文章意味蕴藉,仅已栽荷小事便道出了深藏在作者心中的浓烈的期盼,期望和欣慰。文章构思之巧妙,写作之精良,实令我赞叹不已。

再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便觉两文之差异甚大。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表达了自已淡淡的喜悦与哀愁,这便与季先生强烈的期望之心构成了鲜明的比较。同样是写荷花,朱先生在观赏美,而季先生是在创造美。观赏美的人每当发现美中之不足。便多几分惆怅,但创造美的人会痴迷于美中,戴着美的眼镜看世界,一切都是完美的,毫无瑕疵,他沉浸在美中,乐观看世界,永远有期望,永远有快乐。

在《清塘荷韵》中,季先生行文严谨,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十分明显,一条以荷塘中荷花状况为线:先写原先塘中似有荷花但此刻全无,再写我种莲子,之后写第一、二年塘中仍无荷花,然后了写第三年“塘中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叶片”,最后写第四年荷花生长旺盛,荷叶“遮蔽了半个池塘“。另一条则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先是塘中无荷花,作者“总觉得是一块心病”,再是种了莲子作者微有期望但情绪还比较消极,之后作者的期盼日益强烈,然后两年过后塘中仍无荷花,作者“完全灰了心”,继而到了第三年荷花长出“五六个叶片”。作者自白“虽微有期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最后第四年荷花茂盛,作者“心中狂喜”。

整篇文章,以时间顺序行文,事情起因、经过、结果交待清楚,过渡自然。两条线索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它们被作者的那管神奇的笔有机地结合起来,真可谓是:相辅相承,相孕相生。

从文章的许多方面而言,《荷塘月色》与《清塘荷韵》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首先《荷塘月色》是以空间顺序行文,颇有些游记的味道,这是写作顺序的不一样。其次,《荷塘月色》的资料以作者所感为多,它是抒情散文。但《清塘荷韵》的资料中作者的所感相比之下便显得十分单薄了,它们大都凝聚在作者的一举一动中,较为含蓄,且整段的“自我剖白”在《清塘荷韵》更是全无踪影,因此我认为与《荷塘月色》相比之下,《清塘荷韵》更倾向于叙事散文,此乃文体之异也。之后,《荷塘月色》是以“荷塘”这一地区作为写作对象的,文章以写景为主,这就决定了它的写作手法,即《荷塘月色》是在写荷塘范围内作者所见之景,描述的景物众多,强调的是景物间的相互搭配,所要表现的是荷塘周围景色的和谐美、整体美。而《清塘荷韵》中,季先生描述的景物就具有了单一性,他只刻画了荷花,表现他对荷花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写作中采用了一枝独秀的方法,而对其它景物只字未提,这是写作手法的差异。

下面是文章所提及的相同细节间的区别。如:同样是因为等了四年,所以“心中狂喜”,且感叹于自然力的伟大。同样是看到了昂首怒放的荷花,朱先生说它色白,为点缀之物,但季先生说它“红艳耀目”,“凌驾于荷叶之上,迎风弄姿。”最后,我要说两文结果不一样,朱先生最后是“什么都没有”欲超脱而不得,情绪郁闷。季先生最后得到了满塘荷花,并且这些荷花被命名为“季荷”,他心中自然无比愉快。当然,两篇美文在用词、造句、修辞等众多方面是近似的。那里便不消细说。

相关作文: “非典”不可怕暑假第一天帮外公剥笋这件事真高兴奇妙的云彩有意义的社区活动我的新名字快乐的国庆节我最喜欢科学作业帮爸爸妈妈干活

标签:读后感清塘荷韵

热门作文成语素材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把饭叫饥  比喻多此一举。
  • 白日见鬼  大白天看见鬼。指工部四曹无事可做,非常清闲。后泛指事情离奇古怪或无中生有。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病民蛊国  病:损坏,祸害;蛊:相传为人工培养的毒虫,引伸为毒害。害人民、害国家。
  • 博士买驴  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成体统  体统:格局,规矩。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即不离  即:接近,靠近;离:疏远,离开。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